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马章乘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黄土深情窑洞诗意民族魂魄大家风范

2012-09-05 14:55:36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马章乘
A-A+

  《中国山水画史》有云:“中国近现代山水画振起于黄宾虹,黄画苍厚、浓密,到了傅抱石,其画奋跃飞动,两股力量完全改变了明清以降所谓清柔淡疏、静谧冷寂而实则甜俗萎靡的气氛。显示了民族振奋的活力。从黄宾虹到傅抱石的山水画正是近现代山水画的代表趋势。”随之二十世纪山水画新时代地方画派兴起,诸如以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等为代表的京津派;以吴湖帆、贺天健、刘海粟、谢稚柳等为代表的海派;以钱松喦、傅抱石、陆俨少、宋文治等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以陈子庄为代表的蜀派;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人创立的岭南派,培育出以关山月、赵少昂、杨善琛、黎雄才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岭南画派领军画家。同一时期,在陕西,以西安陕北黄河、黄土高坡为绘画题材的赵望云、石鲁为柱心,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史上最为耀眼的“长安画派”,异军突起,特点鲜明,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史的新时代山水画风。赵望云、石鲁培养了第二代画家队伍,与其它画派不同的是,长安画派第二代画家发展成为三股力量:即以刘文西、崔振宽、赵振川等为代表形成了黄土画派;赵望云的得意弟子黄胄以歌颂新疆生活为题材,携其弟子史国良形成新疆画派;时逢今年建党九十周年之际,由文化部、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等单位面向全国联合选拔的《九十年九大家》(由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编辑出版发行)之一的刘武宏先生以陕北窑洞文化为主题,表现陕北风土人情,歌颂陕北生活,被国外誉为“陕北窑洞文化的歌手”,他以延安为根据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矢志不移,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陕北窑洞文化之中,创立了陕北窑洞画派。窑洞画派为长安画派的发展史上注入了新鲜血液,亦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增添浓重的一笔。

  “余作山水画史,非唯述各宗各派之始末递变,尤在穷其画风所成之原,更在揭示中华民族精神形之于画之旨,亦复披露山水画潜移民族精神旨意,使览者知之,画非小道也。”(陈传席语)。基于此,就刘武宏先生的山水画风所成之因以及他的山水画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做以诠释。

  酷爱书画追随大师深研长安画派画风

  今年四月份,清华大学河南校友会纪念建校100周年之际,经好友李桂秀引荐,我与刘武宏先生一见如故,两人皆为性情中人,谈艺论道,兴奋不已。他具有平等意识和观念,自尊尊人,从不居高临下,更不会屈膝弯腰;他热情善良,淡泊自然,纯真平实;他鹤发童颜,和蔼乐观,风趣幽默,自称是“老顽童”;他为人大方,大气不俗,坦荡磊落;他创作激情旺盛,精力充沛,善画大幅巨制。他的性情和人格造就了他的作品——画如其人,风华从朴素中来,趣味从忠厚中来,浑厚从平淡中来。

  5月23日,我收到刘先生亲笔信中“郑州一别一月有余,甚是想念;相识虽不久,可短暂的相聚却很是投缘……”之说,更令我有相见恨晚、艺不尽兴之感,便萌生了专程赴西安拜访他的意念。6月6日,我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到了西安,迈进刘武宏先生的天井小院:四层小楼,遮云蔽日,幽靜清新,惬意融融。推开屋门,一股墨香扑面而来,使我悠然而诗兴,便随口低吟:“天井小院闹中静,大隐于市翰墨情。品茶论道赏佳作,意境深邃气如虹。”刘老请我们一行落座品茶。我说这次是专程来拜访刘老的,您是长安画派赵望云、石鲁两位大师的高徒,那么他们对您的艺术创作有多大影响?刘老接道:“我幼时跟父母从河南到陕西落脚,儿时的我酷爱画画,非常崇拜赵望云和石鲁二位大师。1958年有幸到中国美协西安分会国画研究室跟二老学习绘画,1986年考入西安美院研究生班。说到我受二老影响最深的是:赵望云老师立志改革中国画的观点,早在1929年至1930年就与李苦禅等人合办吼虹艺术社,提倡新国画运动。1961年,西安美协国画习作展在京展出,《人民日报》以《长安新画》为题专版发表展出作品,开始有‘长安画派’之名传出,赵、石二老的改革中国画思想得以实现。赵望云老师一直提倡深入生活并力行之。1958年,石鲁创建并主持美协西安分会国画创作研究室,明确提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口号,成为‘长安画派’的一名旗手。1963年,石鲁撰写《学画录》等手稿,强调‘成家立业’‘独特风格’,他也正是这样实践下来的。由此,我今天选择了一条扎根陕北、深入生活、突破传统、突破并发展长安画派的艺术道路,这是两位老师引领的结果,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在美院时我选了油画专业,读研究生时是专研中国画,跟赵望云和石鲁老师学习的也是国画专业。而今我的国画作品改变了传统中国画以墨为主、色彩淡染的画法,寻找到一种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不囿于传统,而是尽量呈现出实景那丰富的色彩,让现实生活、美好风光艺术的再现。这种方法是中西结合的产物,能使之更准确的为大自然写照传神。”刘武宏是长安画派第二代传人,但其山水画已超出了“长安画派”的范畴,另立了厚重浑苍的新格调。

  刘武宏从小受到黄土的孕育,在黄土高坡上走了半个多世纪,他的生活和创作,大都与窑洞在一起。他深深地爱着那片黄土地,每当他远游归来,第一个动作就是匍匐在地上给黄土地一个久久的热吻,他是用感情在浇灌这片黄土地,他是在用心去与窑洞对话,因此他画出了窑洞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诗人的幽远感、艺术的高贵感。这也得益于陕北那些气象万千的黄土地和雄奇山川的浸淫。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都画的是巨石高山、清溪流水,未曾见有画黄土高原者,自其师赵望云、石鲁始,我们才看到了黄土高原的层层梯田和丛丛灌木。现在,在刘武宏的中国画中展现的黄土高原的景观既与他的二位老师有民族精神相通之处,又有画法上的明显区别。石鲁是墨色混掺,以墨为主,而刘武宏是以墨为基,以色为主,随类赋彩。这是画家刘武宏先生熟悉热爱陕北农民生活、深挖窑洞文化、勤于写生、积聚丰厚素材及严谨创作的结果,是刘武宏先生在绘画艺术、绘画风格上的创新与突破。古拙、朴实、厚重且具有阳刚之美,是刘武宏先生窑洞画作显著的艺术特征。他是大自然之子,他的画是对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热烈赞歌。他和陕北的农民打成一片,没有隐士闲情,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雅趣,所以他的中国山水画就有了纪实性,有了时代感,他的画卷就是一部陕北窑洞文化的“史诗”。

  黄土深情窑洞诗意深挖窑洞文化底蕴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人民创造的陕北窑洞艺术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过去,一位农民辛苦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随后娶妻才算成家立业了。男人在黄土地上,开荒种田,放牧唱歌,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些窑洞民居是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间,冬暖夏凉,适宜人类居住,这最符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保持着自然原生态的环境风貌,窑洞的外观就是山川秀美的自然环境。经过数千年来自然形成了陕北窑洞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爱陕北,更爱黄土地。在那里,有过欢乐和苦恼,他是我艺术创作的源泉。我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山川沟壑,我的赤子之心永远留在那片热土上。”这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刘武宏山水画集》上,刘武宏亲笔题写的一段卷首语,足见其对陕北的感情之深。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底蕴。刘武宏热爱这块土地,几十年如一日,抓住窑洞文化这个主题,通过刻画陕北的黄土地、窑洞、柳树、河流、放牧来烘托渲染几千年来在窑洞里生活的人们的文化。窑洞给了他激情,给了他灵魂,并且渐渐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他从窑洞得到的不仅是生活的浸润、文化的熏染、艺术的滋养、人格的修炼,更重要的是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精神境界的追求。他站在窑洞上面的黄土高原上,放眼望去,陕北的风光如此美丽: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田野、广阔的草原、高高的山巅、弯弯的山道、宽宽的河流,这种大自然的造化形成了天地合一的壮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着高原一样宽厚坦荡的胸怀,有着黄河一样日夜咆哮的激情,有着峻岭一样经历沧桑巍然挺立的性格。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和市井的繁杂,使高原的恬静与艺术家心灵追求的深远、凝重达到和谐统一。刘武宏在艺术实践中,把对陕北窑洞文化所体现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的感悟转化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而传递出高原的深沉、浑厚、雄伟、纯净之美和一种升腾的生命力。他痴情地感受和回味着一个民族历史的渊源和伟大,开掘着窑洞文化蕴涵的内在的美,并用现代意念去领悟陕北人与自然融合的创造精神和崇高境界。大地同根,厚土高天,窑洞千载,生态奇观;激昂青云,举首齐天;风来龙吟,啸傲河山。那荒秃的山峦、纵横的沟壑、湛蓝的天空、温暖的窑洞、古老的柿树、弯曲的柳树、山村的小路、草原上的小河等等,都深深嵌在他的记忆中。那里的黄土地渗透过他的汗水和眼泪,那里的黄河与白云浮游过他的思绪与幻想,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牵动着他的心弦,令他魂牵梦萦。在他的作品中,画面上的黄土地、窑洞、人物、树木、沟壑、田原、牛羊、河流等,都构成了从属于他的创意的一种符号,在传统笔墨与现代色彩之间寻找着最佳的结合点,使得他更有效地表现内心的激情与感悟。他不是在用手去造型,而是在用一颗心灵去营造自己的艺术境界。在与窑洞、黄土地的“对话”中,他常常被高原那博大的精神和强悍的生命力所震撼,被陕北人那昂扬激情和坚韧的生存意识所融化。任何艺术表现形式的共同动力皆是一个“情”字,一幅画,如果没有情,就没有生命,没有灵魂。刘武宏的作品饱蕴着画家对土地的依恋之情,对生活的挚爱之情,对陕北窑洞生活人们的崇敬之情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并且通过艺术将人们带入一个“生命力”的思维空间,以敏锐的目光审视历史与文化,思辨人生与自然,把富于哲理的精神观念形象地寄予作品中,启示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关照。因此,他的创作不仅仅出于形式语言的探求,更在于一种思维结构的建立,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和塑造。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精神和文化含量,给人以深层的体验和感受。他作品所呈现的是一种实实在在、毫无修饰的真情实感,是与陕北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结,是人、土地、窑洞之间的一份亲缘。他的精神之根深深地扎在陕北的土地里,那泥土的浓郁气息滋润着他的画笔,土地的博大深厚支撑着他的艺术灵魂。他的作品,充沛明亮地闪耀着永恒的阳光,洋溢着蓬勃的生命激情。屏息聆听,你可以听到高原上的劲风在耳边回荡,满山的牛羊在不停的欢唱。他的画就像那块土地上金灿灿的庄稼、绿茵茵的草原、红澄澄的柿子、弯曲扭动的柳树,都是从土地里原汁原味生长出来的。陕北的土地给他带来永久的激情和新鲜的感受,成为他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对于他来说,这块土地就是一块庞大的“磁场”,对他产生着永恒的吸引力和强烈的心理感应,使他对陕北窑洞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敏感性。他笔下的土地,大都坚硬、裸露,还带有一点儿贫瘠的感觉,但却刚烈、厚重、蕴藏着太阳般的火热——因为他下面的窑洞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弘扬窑洞民族文化创立陕北窑洞画派

  刘武宏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他来自长安画派,而又别于长安画派,师先贤而又有创新,他始终围绕陕北窑洞文化,以自己如椽大笔,几十年如一日,深入陕北人民生活,自创“窑洞画派”。他本人具有诗人的气质,他的作品醇厚如诗,有诗的品性和魅力。他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杰出画家,他与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吴冠中、张仃、范曾、赵无极、欧阳中石、沈鹏、刘大为、李铎一并被选入《九十年九大家》,亦是情理之中。

  刘武宏先生扎根陕北,独辟蹊径,在黄土地上萌生画意,在创作中锤炼技巧,纯朴舒展而自由自在,这是非常诚恳和虚心的艺术。好像原野里郁郁青葱的绿色,好像荷叶上清澈透明的水珠,他一扫沉闷和陈腐之气,以新的思维和造型赋彩方式,无可阻挡地浸润了陕北大地,用他独有的方式描绘这一窑洞为主题的陕北农民生活。当我们振臂高呼外来文明的时候,不能否认有些人却陷入了新的漩涡之中而表现为晕头转向,甚至异化艺术的本质,就像罗丹所说的“做鬼脸,扮怪相”。刘武宏的中国画在吸收西方文化和技法的方式与林风眠、徐悲鸿、吴冠中、韩美林、黄永玉等大家有着不同的方法和着眼点,他以中国画为本体,把中西风景画的透视原理合理结合,运用于他的巨制之中,还有以色彩为主的西方风景的技巧也大胆运用于他的画中,打破了中国画几千年来以墨为主的表现手法。他以笔法为骨架,以墨色为基面,以丰富的色彩来渲染,达到既不失笔墨情趣又具有丰富色彩的新画风,这是在石鲁大师墨色浑渗运用的基础上向前又跨了一大步,与长安画派有明显的特点。这是中国写意山水继浅绛山水和青缘山水之后以大自然色彩真实的描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技法。如果说,石鲁是古典中国画的革新者,突破了古典山水玩弄笔墨的技巧,而到了长安第二代的画家,刘文西、黄胄、刘武宏等都是在笔墨的基础上,对色彩的运用进入成熟期。刘文西晚年的人物画和风景画艳丽的色彩,冲击着读者视线,形成以刘文西为代表的黄土画派画风。黄胄的新疆人物动物画,也是色彩比较亮丽、跳跃、耀眼。而刘武宏描绘的陕北黄土大地的色彩显得浑厚、苍茫,以黄土为主色调,窑洞在他的风景画中始终是主题,是龙的眼睛,突出而响亮,他是在大的环境的描绘中透过窑洞的刻画,讴歌陕北窑洞生活的地域文明,弘扬中华文明史上最主要的民族文化之一——窑洞文化,因此他的绘画内涵、文化底蕴是深刻的。

  “你是古典的,我是现代的”已成为艺术史的名言。长安画派第二代大都和第一代从技法上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他们在第一代人的技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良,他们继承的是先师的,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投身祖国大西北,深入生活,讴歌民族文化的矢志不渝的艺术创作精神,一种敢为天下先、敢于突破前人的一种创新精神。刘文西、黄胄、刘武宏等分别创立的西安黄土画派、新疆画派和陕北窑洞画派是长安画派的创作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艺术风格的创新,是艺术家经常一点点感受、一点点领悟的发现和积累。刘武宏的画风“纯净”,坚持洗尽沉浮、独存孤迥的艺术精神。在他的笔下,传统山水中的闲情雅趣和沉闷冷漠的情调已荡然无存,代之以钢浇铁铸般崛起的山峰,凝重、深厚、气势严峻,展示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这种慷慨壮美的精神境界自然和他的个人气质、情操和人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文如其人,画亦有然。”(《东庄画论》)。画既然是品格的表现,性灵的流露,他的作者就应该是胸有蕴蓄的艺术家,而不是徒逞技巧的画工。刘武宏热爱土地,窑洞文化是诗的源泉,是画家的天堂,诗情画意如不竭的江河,虽毕生也难表达其万一,但画家仍然倾心吐胆地为其写象立意,向世人奉献这种美的享受,以尽黄河黄土养育的赤子之心。陕北窑洞,正成为艺术家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绘画的永恒主题。

  意在笔先是绘画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山水论》)。可见意在笔先为画中要诀。作画提笔时,应安闲恬适,扫尽俗念,默对素纸,凝神静气,看高山、审左右,分间架、布疏密,浓淡适宜,东西呼应,自然心手双畅,水到渠成,笔行手不得不行,笔止手不得不止。万变由是生,万象由是出。武宏先生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很严谨的创作,不是一般山水画家的自我重复。恽南田说:“绚烂之极,仍归自然。”(《瓯香管画跋》),茫茫的高原上,层层断崖和土坡上的放牧者,远处或山下的柳树,崖下的一排排窑洞,虽然很小,但神高意远,堪称点睛之笔。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刘武宏先生不拘成法,经过不断探索、创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表现陕北黄土地、陕北窑洞的浓墨重彩的方法。正如《高天厚土》、《牧歌》等画幅中,以其朴拙、老辣、浑厚的用笔,浓重的色彩,表现对黄土高坡的独特感受,他的巨幅中的人物、牲畜、柳树、窑洞都比较远而且小,使得描写对象显得天高地远,陪衬出黄土高原的宏伟气势,置于画幅中心。而在他的巨制中,人物、牲畜、柳树多处于“点景”的地位,比例虽小,分量却十分重要,寥寥数笔,尽得其妙,堪称点睛之笔。所谓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不深求而自立,任我意而为之。

  从题材的角度讲,他心无旁骛地“专注”于陕北黄土地;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讲,他一生“醉心”于陕北窑洞文化的表现。窑洞文化是刘武宏的精神家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饱经人生沧桑和文事波澜之后,刘武宏有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发现,或者说重新确认:陕北是理想的人生和艺术归宿之地。郑板桥著名的《竹石》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首诗十分契合刘武宏的心意,黄土高原的地形千变万化,相貌朴实无华,确为艺苑素材之珍宝,瞩目皆是诗情画意,随手拾取入纸,即可引人入胜。陕北大地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拾。庄周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是未见其人未得其时,在适当的时候遇上适当的人就会充分展现其深藏其中之美了。

  浩然与飘逸两气相交融

  人是有力的、自信的,充溢着改造自然的意趣和人定胜天的豪情;同时,自然又是与人相亲相善的,在某种对立冲突中总是实现着统一与和谐。人与自然相得成趣,人与人用心交流而传真情,牧歌若闻,谈天如诉,沁人心脾,开人心窍。刘武宏的作品展开了农民的精神空间,袒露了农人的天性和天籁。通过窑洞谱成了新时代陕北农家生活的和谐旋律,耳旁聆听那传唱不绝的陕北民歌。

  这里透露出刘武宏胸中的气,既有磅礴天地的浩然之气,又有清风灵泉般的飘逸之气,两种气相激相融,铸就了刘武宏画作的不同气象、境界和风格。

  他的画作的内容用文字来概括无非是一天一地,但艺术家以博大胸襟来囊括这大自然,又把无垠丘壑纳入胸中,变化的时间与恒定的空间相交相融,气象万千。

  诗心作画意境悠远

  刘武宏先生把陕北诗情、泥土画意,作为毕生创作的主题。山水风景画,不是自然现象的描写,而是诗人心灵的表现。郭若虚云:“本自心愿,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为印。”(《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现实是艺术的生命,诗心是作品的灵魂。”刘武宏把绘画作为自己的艺术生命,是他觉得中国画是最能表现他对陕北的情意,浓墨重彩写意手法,更能贴切地表现陕北黄土地以及黄河流域壮阔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在大山深处,聚居着与土疙瘩相依为命的鹤发银须的老人,迈着矫健的步伐,不断地寻觅、不断地沉思,好像对陕北这片黄土地背负着一种责任感——如何利用手中的画笔把这块黄土地的窑洞文化表现的更充分些儿。他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激情。刘武宏最富有画家形象,诗人气质。他拿起画笔,深入生活,以诗人的眼光观察世界,以诗人的情怀拥抱大自然,以诗人的心讴歌陕北,并在陕北黄土高坡、沟壑、窑洞、柳树等中发掘出不尽的诗意。他从黄土地上劳动者的步履、背影、休憩与劳作中,体悟出浓浓的诗情。对于刘武宏来说,似乎“世间一切皆为诗”,他自己说他的每幅画就是一首诗。著名诗人忽培元看到他的画后,给他的画配上了几十首诗。他是用画笔来作诗,他说,“这种感觉每次拿起画笔,就激动不已,总是表达不完他内心诗的世界。”诗兴是他创作的起因,使画家技痒,欲罢不能;诗兴是他创作构思的催化剂和酵母,使画家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诗兴催发他酝酿胸中绘画意象,形成创造艺术意境的核心。他以诗人的方式对待绘画创作,他的绘画语言如诗一样凝练、精警、隽永,长于抒情;他的绘画形式如诗一样富于韵律感、节奏感,意蕴深厚。他以诗人之心咏叹世界人生。正如刘武宏所言:“诗心才是作品的灵魂。”忘我的境界是真诗的境界。画家在忘我的状态之中物我交融,才能画出“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图景。

  意象表达画境升华

  中国画的造型原则,既不是纯客观地自然主义的如实描写,也不是纯主观的笔墨游戏,而是基于审美理想的对于客观物象的再造,即意象造型。刘武宏笔下的窑洞、黄土高坡、柳树都带有浓浓的情感特征,都是意象。无论画幅大小,很小的窑洞在画幅中是光辉夺目,以黄土高坡的厚重喻拟着陕北农民敦厚、勤奋、朴实的生活,而画面中大小不同的柳树是喻拟着生命之源——水流之处。陕北黄土高坡,是一个缺水的地方,年降雨量只有中原和沿海地区的三分之一,水源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极其珍贵的,甚至是生命。柳树性温顺,喜水,柳与水常相伴。所以有柳树的地方,便是水的源泉,柳树是寻找水源的路标。刘武宏把窑洞、黄土高坡和柳树三者元素的描写拟人化了,并通过这些元素表现窑洞文化,表达自己对生活在陕北窑洞里的人们的深情厚谊。他常常用手抚摸那善良、柔情的陕北柳,总是激动、兴奋不已,总能激起他无尽的创作灵感。他的《牧歌》,大地无限延伸,消失在幽玄的天际,让你体味天地之悠、,时空之无限、牧歌之悠远清旷,又让你感叹世之沧桑。

  他把窑洞文化作为营造意境、进行艺术创作的中心、重心、核心,把自然风光人格化,艺术超越画面的具象而获得丰富的象征意义,这是艺术创作的至境。他的画作给予我们一种深厚的、博大的、奇幽而空灵的意象,可以说,他在整体上把黄河中上游、陕北的黄土高原人格化了,而画面中的窑洞便是心灵的窗口——眼睛。

  他的作品往往都有新颖而意蕴深厚的意境。他是一个善于开辟新洲、把读者带进新的精神领域的艺术家。通过意象表达,使之画境升华。

  刘武宏的《牧歌》、《天空》、《沃地无垠》、《高天厚地》等作品的境界都有一种空间上的渺远无垠,时间上的悠远无限,引领你做哲学的深思、远游,让你体认艺术家超越万象、回归纯朴自然宁静精神家园的追求。这种文化内涵,正是现代人渴望回归大自然,寻求超脱人类异化之境,追求精神解脱与精神慰藉的境界。

  浑融一体的大自然会因每人的发现不同而具有内涵的多义性,因而艺术的内涵,会永远比欣赏者解说出来的含义多。画家信赖受众的“兴会”与“发现”的能力,因而不必耳提面命,让读者自己去发现意义吧,这更具有诱惑力。刘武宏的许多作品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不仅是因为他常以直觉的方式感悟生活,而且在他的心灵深处内涵着许多陕北窑洞、黄土、柳树,陕北民歌的那种朦胧的、潜意识的诗情画意。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李可染说:“没有一个大艺术家是不追求深厚的。”刘武宏运用的艺术语言造型概括、基调深厚,所表达的情感真挚动人,画面蕴涵着艺术家的睿智和心灵的光辉,在精神与哲理中获得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传统的“画品即是人品”的说法,也是创作最高境界的一种表达,同时也是一种精神追求,生命追求和人格追求的过程。他把创作作为赋予生命的一种境界,滋养、深化着人格、人品的成熟。他在深化着自己艺术的同时,也深化着自己对时代、对人生的担当。他深刻理解传统艺术的内在生命活力并从中获得独立的信念和力量,他深信大自然的博大、传统和精深,生活的纯粹、生命的永恒。刘武宏在创作中竭力保持艺术的纯粹性,保持艺术的时代性,保持艺术的境界,力图以艺术的纯粹之美,唤起人们的文化感受,给人以睿智、坚毅、高尚和文明,使人们产生真正的文化意识、生存意识和一种生命状态的追求。他沉浸在若有所思、若有所得,沉浸在“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淡淡的、持久的领悟中。他创作的积累方式,不是强制式、密集式的,而是在平静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中,像渔翁垂钓一样耐心地含咏着“此中真意”。他是生活在创作中,他的生活方式与创作方式显得完全一致。他的创作个性的稳定沉实来自他对生命的挚爱、崇敬,来自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内在生命韵律的谐振,浸染着生命力的鲜活和生动。因此,他的创作既使人激昂奋发,又使人宁静致远。在这种创作心态下,他对陕北黄土地越是迷恋,就越深深地认识、感受到个人的理解力、感受力和创造力的肤浅。在这种执著的追求中,他真正更拥有的是自己特有的境界和独立的声音。他心里积淀着一个民族久远的文化历史——窑洞文化,时时从自身生活的感受和生命的体验中汲取灵感和诗意,又以极大的情感灌注着他内心深处珍藏的艺术的“底影”,并且不断地润色与“打磨”,使它自然地凸显起来。因此他的作品更多的是自我交谈,是他与窑洞的内心“对话”。

  人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必经与自然发生亲情,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人往往以情观物,从而自然便成为审美的对象,经过艺术表现,便构成了艺术作品。刘武宏站在陕北窑头的黄土高坡上,登高而呼之声音,与高亢的陕北民歌融为一体,这是陕北窑洞文化状态的呈现,是久远的历史的回响。武宏先生的山水画艺术,恰恰体现的是个体对特定地域环境的纯真情怀。画家刘武宏从情感上贴近了陕北窑洞生活,从而突破了传统美术在内容、题材、情调上的单一和贫乏,许多从来不曾入画的生活场景开始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手持画具像个朝拜的虔诚圣徒,一个人踽踽独行。他无数次步量过苍茫而又壮观的陕北黄土高坡,穿越巍巍莽莽的黄河,他对生活在窑洞的人们,对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的向往,转换成他丰富的阅历和积累的库存。他陶醉在神秘莫测、充满豪放派诗意的大自然中,用艺术这特殊的语言向人们娓娓道来那充满了力与美相和谐的地方,创作出一幅幅无尽魅力的佳作。

  翻开《刘武宏画集全集》,迎面而来的是陕北一望无垠、苍莽浑朴的黄土地,加之画面中间的窑洞,窑洞甚至质朴得有点近呼原始,然而却并不单调,而是那样内涵丰富、蕴蓄不尽、生意盎然,令人生天高地迥、岁月悠悠之想。《地久天长》、《高天厚地》、《苍茫大地》、《窑洞情深》、《陕北人家》、《无尘》等等,虽然同时取材于黄土高坡,却又是那样千变万化,每一幅都自由个性,绝不类同。一幅幅作品引起我心弦的跳动、情感的共鸣,是在那笔韵墨彩之间作了一次艺术的漫游。

  巴黎市郊美丽如画的巴比松村,是法国19世纪巴比松画派的诞生地。在这个饱含诗情画意的小村落里,能够追寻到米勒、卡米尔、柯罗等巴比松画派美术大师们的绘画中常见的阳光、田野、教堂和房舍,以及正在辛勤劳作的朴实的乡民,这是巴比松画派大师们创作灵感的源泉。刘武宏善于运用艺术语言歌颂大自然永恒的美,描绘陕北窑洞、黄土高坡、柳树、田畴、山川等变幻不定的阳光和云彩;刻画他所熟悉和热爱的勤劳朴实居住在窑洞里的陕北农民的风雨历程,生活中的欢乐、艰辛、理想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同米勒、柯罗的作品和画风又是那么的相像。

  刘武宏创作时感情十分投入,好像他的作品不是用笔画出,而是以整个心灵魂魄凝结而成,是对陕北黄土地的挚爱的自然流露,对心灵美感的委婉倾吐,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人生与自然的拥抱,更是刘武宏艺术生命的底蕴所在。

  刘武宏不仅善于在熟悉而平凡的生活中发掘美,而且善于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相应的笔墨去表现美、深化美。那么他的独到之处何在呢?其一,强调艺术的独创性。他的山水画从不自我重复,更不愿人云亦云,而是把每幅画都当成一次新的创作,力求有所发现和创造。歌颂自然,赞美土地。善于作大画,善于表现黄土高坡的厚度、广度和深度,作品气势磅礴、雄浑苍茫;他把银装素裹、纯洁静穆的雪山寓意为《无尘》,把巍峨壮阔、气象万千的山川赞美为《一碧万顷无垠》等,其构思立意、笔墨技法、意境烘托,包括点睛的标题,都很富有创造性。有时即使是描绘同一个地方,也能各有千秋而无雷同之感;其二,创立窑洞画派。围绕窑洞这一主题,重点描绘陕北黄土高坡的大场面大气势,来烘托窑洞民居生活,注重以内在纯朴、厚道、善良、亲切的陕北农民的真情感染人,不以外表出奇取胜;立足陕北,深挖窑洞文化,致力追求地方色彩的表现。鲁迅先生说过:“艺术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刘武宏先生对此深有所悟,所以一头扎进陕北,竭力表现窑洞、黄土高坡得天独厚的神韵,其形象的创造多有具体的速写为依据,同时还要靠观察的感受和记忆,以便从总体上对形象进行把握;其三,武宏先生弹奏的是我们新时代的乐曲,而不是旧时的田园牧歌。他虽然喜爱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的诗,但是他也崇拜石鲁、米勒、卢索的画,并从他们优秀的诗画中汲取营养,但是洋溢在他自己山水画中的诗情画意却完全是源于新时代的现实生活,是对生活、对劳动、对自然的赞歌。还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武宏先生在山水画中热爱陕北的感情与热爱祖国的感情是统一的。他的山水画中的诗情画意和审美情趣,与当今世界人们的情感需要也是息息相通的。第四,是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他的绘画作品中表现了自然与生命的真正契合;五、诗心作画。作品中诗意盎然,他以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诗人的情怀;六、中西绘画技法和文化的成功结合。传统的民族绘画由于严重脱离现实而日趋衰落,来自西方的油画也因一味步洋人的后尘而丧失了创造,而他却取其二者之长,既借鉴了我国山水画注重意境创造的传统和巨幅画的散点透视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绘画的色彩表现手法和焦点透视方法,寻找了一个中西合璧的成功之路,并且表现得炉火纯青,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生动地反映出我国当代人日益走向现代精神文明的心灵呼唤,能够与那些久居嘈杂大城市的人们渴望宁静、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乞求寻找一块空旷辽远之地的愿望相接轨。

  分析一幅画要从社会背景、地域特色、文化传统以及绘画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研究,法国大批评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这本名著中,曾通过许多艺术家的作品分析,向我们揭示了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元素对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成就和个人风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正如我国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南橘北枳”全在水土之异。刘武宏的艺术同样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和具体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我国的山水画发展趋势,乃至于当时整个美术创作的导向,离不开他个人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尤其离不开养育他、令他朝朝暮暮魂系梦绕的陕北窑洞、黄土高坡。可以说,正是这一特定的生活土壤,哺育了他的成长,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和心灵个性以深刻的影响.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马章乘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